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武侯祠:穿越过千年的守望与传承

2020-02-25 10:18   来源:成都武侯祠官方网站  

武侯祠(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是中国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庙,最负盛名的诸葛亮、刘备及蜀汉英雄纪念地、三国遗迹博物馆,享有“三国圣地”之美誉。

博物馆占地3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9200平方米。武侯祠于西晋末年建造,初与蜀国先主刘备的昭烈庙相邻。明初,武侯祠并入昭烈庙,故大门横额书“汉昭烈庙”。

武侯祠历史上的几次重大变化返回

第一次

武侯祠在南北朝时期地理位置的变化。如前所述,李雄所建武侯庙在宋代已成为道教化的乘烟观,大约南北朝时成都之西南惠陵、汉昭烈庙这个区域出现了纪念丞相祠,此祠虽然自成体系但与惠陵、汉昭烈庙相邻,是历史上第一次对成都三国历史文化遗迹的整合。这不仅利于人们的造访、拜谒,更为将来保护和利用发挥其传播功能提供了极为的方便条件。

第二次

明代藩王调整建设出现君臣同祀一庙的格局。明初蜀献王朱椿到此拜谒,见到的是一片颓圯和荒芜的古迹,于是他对这毗邻又自成一体的遗迹进行了一次全面的修缮和整合。并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作《祭汉先主昭烈皇帝文》文中提到:“睹閟宫之颓圯,叹古栢之荒凉。命我将士,缭以垣墙。屹栋宇之崔嵬,焕丹青之焜煌。”在这次全面整修过程中朱椿作了怎样的调整呢?从今存武侯祠明张时彻《诸葛武侯祠堂碑记》、明何宇度《益部谈资》等记载得知,朱椿废除原在昭烈庙西侧的武侯祠,把诸葛亮像移入昭烈庙内刘备像东侧,关羽、张飞像排列于西。四川的官吏将北地王刘谌、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和镇守关口格斗而死是傅佥也陪祀庙内。

又见明曹学佺《蜀中广记·名胜记》所载:“按今昭烈祠左右侍侧者后主、北地王谌、诸葛丞相亮、亮子瞻及关、张两侯俱合为一祠也。”(图三)朱椿将原来武侯祠的诸葛亮像移入汉昭烈庙,意在抬高诸葛亮的地位,使“君臣宜一体”共享世人拜谒。但他没想到此举却使得唐宋专祀诸葛亮的武侯祠不复单独存在,民众对此当然不予认同。于是出现了张时彻碑中记载的“或者曰:‘庙故祠武侯,后人更今祠,而蜀人至今称武侯庙云’然则唐宋文人各咏昭烈、武侯二祠者,斯又何耶?志有之曰:武侯祠先在先主庙西,宋时屡加修葺,而元因之。皇朝洪武初,以昭烈庙实为陵寝所在,令有司春秋致祭蜀献王之国,首谒是庙,谓君臣宜一体。乃位武侯于东,关、张于西,自为文祭之。盖至武侯废祠,而乃以其碑碑庙中。观者不察,遂谓以武侯庙庙先主耳”的奇怪现象。朱椿的培修建设,改变了南北朝以来的武侯祠、汉昭烈庙之间的建筑布局。由原来毗邻的一祠、一庙,变成独立一庙,由于诸葛亮像和原刻立在武侯祠的唐代著名的《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也移入庙中,这在主要人物和视觉上造成错觉,世人以为是刘备移到诸葛亮祠内。结果表面上看专祀诸葛亮的祠堂不存在,但是人们按照习惯,仍将塑有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等像的庙宇称为武侯祠,这大概是朱椿没有预料到的。

第三次

清康熙年间的恢复庙宇,调整殿堂排列顺序奠定了今之所见武侯祠的基本格局。明末清初,成都遭受战乱、兵燹之灾,“万物悉化焦土,即王公坟墓莫不掘毁无遗。独昭烈一冢,历久常存,巍然如故,且与名公碑记并垂不朽。”这段记录于清代四川巡抚张德地《重修昭烈陵庙碑记》的文字,就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虽然惠陵幸免于战乱,但是祠庙毁坏仅存残垣断壁。于是在川湖总督蔡毓荣的倡导下,四川按察使宋可法、抚蜀大中丞罗森、四川督学使张含辉、四川布政使金儁等官员的共同捐资下,由宋可法主持修复工程。从康熙十年九月开工,于次年五月完成。所有捐资参与复建工程的官员在竣工后,分别撰记刻碑记录其事,今存蔡毓荣《重建诸葛忠武侯祠碑记》、宋可法《重建忠武侯祠碑记》,另从《昭烈忠武陵庙志》中查到张含辉、金儁两官员分别是《重建诸葛忠武侯祠碑记》、《重建诸葛忠武侯祠堂记》。值得注意的是,所有官员都说是重修武侯祠,而不说重修汉昭烈庙。但此地最初是因刘备的惠陵而建汉昭烈庙,武侯祠乃南北朝始出现于此范围的,只不过明初朱椿的自作主张,将武侯像移入汉昭烈庙才使得专祀武侯的祠宇被废的。清朝官员如果单纯恢复汉昭烈庙,那么诸葛亮还是没有专祀祠庙,其结果很难符合民心。清初这次重建让主持者颇费苦心,他们恢复的庙宇既要尊崇封建的尊卑礼制,又要满足人们敬重诸葛亮的心愿。从后来具体的祠庙建筑格局来看,他们的确是延续明代而又有所变化。宋可法在《重建忠武侯祠碑记》中记载道:“明初,因逼近惠陵,始祀帝于庙,以侯祔之。帝陵孤冢垒然,侯祠丹碧岿然,侯有灵,必不其飨。但祔侯帝庙,与诸文武垺,又于历代专祀之义不无舛失焉。今以前殿祀昭烈,两庑列从龙诸名臣,后殿奉侯,配以子瞻、孙尚,重死事也……自是而有门叠敞,有庑翼张,有殿有堂,前后巍煌。”金儁碑文记载:“旧制:侯祠近昭烈墓,今仍之。盖奉昭烈于正殿,侯居后,子若孙从之。殿两廊位关、张、北地王,次文武诸臣之有功者。其正大规模,遗像俨然,率皆凛凛有生气焉。”罗森碑记则说“奉昭烈正位于前殿,而左庑则袝以伏魔帝、北地王;右庑则袝以张桓侯、傅将军。堂帘以肃,如朝廷礼。特建后殿,奉武侯于中,子若孙昭穆一堂,如家庭礼。于是一代明良,与一代忠义,过庙祗谒,千秋共仰。”他们终于找到了解决的方案,于是集中了蜀汉君臣的祠庙经过九个月的时间修建而成。清代这座武侯祠,实际包括刘备的惠陵、汉昭烈庙等三国遗迹。庙祠内地基高、建筑面积大的前殿祀刘备,其相配套的左右两庑祀文武大臣;穿越过厅、地基较前殿低,建筑面积略小的后殿祀诸葛亮及子孙,左右配以钟、鼓楼和东西厢房,成相对独立祭祀区域。不违反封建礼制,又迎合民众心理突出诸葛亮的地位。故整个祠庙称“诸葛忠武侯祠堂”,但最大一座殿宇又是祭祀汉昭烈皇帝刘备,并且去掉后主刘禅,成为一座中国独一无二的君臣合祀的祠庙。

第四次

1997年落实领导指示,武侯祠面积新增扩大。1949年以后,政府将武侯祠从住持道人手中接管过来,成为对公众开放并收取门票的历史古迹。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单位,1984年,成立博物馆。上世纪五十年代,武侯祠曾与西边紧邻的南郊公园(即民国年间修建的纪念川军抗战将领刘湘墓园)合并,七十年代分开,各自成为大众参观、游览的文化旅游景观。分离后的武侯祠仍大致保持清代的建筑旧貌,占地面积约37333多平方米。1995年,遵照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关于“要注意保护好杜甫草堂、武侯祠等文物古迹”的重要指示,成都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到武侯祠进行现场办公,要求武侯祠在很好的保护、利用三国文化遗产资源的前提下,要打造成为三国文化的资料收藏中心、研究中心、展示中心。具体要求是“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全面发挥和传播这里三国文化遗产的教化功能。为实现这一宏大目标,成都市政府将位于武侯祠北面曹营坝居住民迁走,连同周边一些公用地带,总共无偿划拨了约13340多平方米土地给武侯祠。在这新增的土地上,武侯祠将成都城内清代修建的祭祀刘、关、张的“三义庙”迁入,修建了后来成为全国重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仿古一条街“锦里”。

第五次

2003年,为保护和利用好三国文化遗产,成都市政府决定武侯祠与南郊公园合并。扩充后的武侯祠现占地15万平方米(230亩),由文化遗产保护区(汉昭烈庙、武侯祠、惠陵、三义庙等)、文化体验区(即西区,原南郊公园)和锦里民俗区三部分组成。成为全国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庙和最负盛名的诸葛亮、刘备及蜀汉英雄纪念地及全世界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享有“三国圣地”之美誉。年平均接待观众逾1000万人次,其中文化遗产保护区接待观众约300万人次,锦里及西区接待观众约700万人次。

版权所有: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京ICP备05073892号-1
网站管理: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合作电话:86-10-82819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