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年会动态

【年会建言】应积极推进社区规划与社区规划师制度

2014-11-27 16:15     

#编者按# 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圆满落幕,围绕着年会的后续工作闪亮登场。各分会场主持人,对会场的学术交流内容进行了归纳、剖析、提炼,总结出各自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我们希望规划年会的这一部分精华内容,能引发大家对这些问题的关注,能激发大家对这些问题的进一步思辨,继而交流、辩论、形成共识并付诸实践。

引言

中国城市化即将进入稳定成熟期,开始从增量向存量规划转型,基于社区的更新规划将增多。城市社区的特征多元,不同类型人口在特定地域集聚,带来社会问题的空间化、空间需求的多样化,而市民维权意识增强更加需要保持基层社区的稳定和谐。同时,乡村社区崛起、治理改革呼声渐高。这些都为未来中国规划师提供了主要工作场所,规划师也将面临全面关注和吸纳社区诉求的任务。

党的十八大提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强调积极开展基层民主协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中提到,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在社区层面要“推进居民依法民主管理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推进社区工作人员专业化和职业化”。

因此,社区规划的发展、社区规划师的培育不仅是城乡规划学科自身拓展的需要、规划师职业角色转型的需要,更是国家注重社会建设、实现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一、对社区规划的发展建议

(一)社区规划法定化、内容规范化

我国法定规划体系中,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开发控制为主,修建性详细规划以新区建设为主。随着城市化进入稳定成熟阶段,这两类法定规划总量会越来越少。为推动日后社区规划的发展,建议将社区规划与城镇体系规划、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一起纳入法定规划体系,制定社区规划编制规范,划定编制单元、明确编制内容等,这是推广社区规划编制和实施的法定保障。

(二)通过组织社区规划培养居民参与意识

社区是有共同利益基础、目标行动和地域认同的单元。社区规划的内容,既包括传统的物质空间改善设计,更包括帮助社区设立共同目标、组织规则和行动策略。在组织规划编制、沟通协商过程中培养现代市民意识,培育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意识。

二、对构建社区规划师制度的建议

(一)以城乡规划学科为主导培养职业社区规划师

在与管理学、社会学、建筑学、地理学等多学科交叉背景下,以城乡规划一级学科为主导,培养职业社区规划师。在大学的城乡规划专业内,基于社区规划二级学科,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

(二)社区规划师需兼具专业技术和协调能力

社区规划师工作的专业技术素养是不可或缺的,同时还要兼顾增进社会理解和共识,职责包括以专业能力帮助居民了解规划、完善空间环境设计,激发居民对社区的热情,代表社区与政府、开发商等群体进行利益博弈,兼顾各方利益平衡。社区规划师需要兼备专业技术和协调能力。

(三)社区规划师身份的多样化

台湾的社区规划师经历了从“荣誉职”到“专业职”的过程,志愿者担当社区规划师的形式难以长时间维持。要明确社区规划师是一份职业,身份来源具有多样性。

1、政府职能部门派出机制。社区规划师可以由政府或主管部门如规划局派出,职责是组织社区规划、协助社区管理、搭建社区与政府沟通的桥梁。社区规划师作为一个固定的职位,与公务员制度挂钩,力求工作人员与社区发展的长期捆绑,以此支持延续性的社区规划。

2、传统规划机构的延伸服务。以政策优惠方式,鼓励规划设计公司提供社区规划师驻地服务,并将注册规划师再认定与社区服务时间挂钩,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市场提供社区规划师服务。

3、新成立专门的社区规划公司。借鉴建筑师事务所的形式,以更加灵活的门槛和机制,鼓励成立社区规划公司,消化日渐庞大的规划专业毕业生,长期驻场服务社区。这是规划从业人员兼顾收入和社会责任的职业转型机会。

4.鼓励民间非盈利机构开展社区规划服务。通过政策鼓励民间非盈利机构,深入社区与居民协商,向政府反映社区诉求,承担协调者和监督员的作用,协助编制社区规划。

(四)政府设立项目基金启动社区规划师制度

国外或其他地区的经验显示,社区规划和社区规划师的经费部分来源于政府。政府资源的投入程度,取决于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从庞大的维稳费用中拿出一部分经费用于社区规划师制度,就可以固本强基,及早发现和解决问题,将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挥巨大的作用。

我国的社区规划和社区规划师制度都将面临漫长的发展道路,社区规划师的职业来源、准入门槛、绩效考核、监督评估应该逐步制度化,并在实践中根据地域条件以及社区具体情况灵活变动。建议选择环境土壤较好的地区进行试点建设,不断探索完善,并视情况推广。

(执笔人: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国外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委员袁媛。经《城市规划》杂志(微信号:chengshiguihuazazhi)文字编辑,论坛有关专家发言及更详尽信息请见《城市规划》杂志2014年第11期,敬请期待。)

版权所有: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京ICP备05073892号-1
网站管理: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合作电话:86-10-82819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