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年会动态

规划年会:市民化和老龄化

2014-09-30 13:39   来源:国匠城  

张泉:随想一一关于农民工市民化

1.工——就业和工人

就业,主要指制造业和服务业,制造业需要关心投资和成本,而服务业主要是技能。

工人,在东部需要1亿农民工转化为市民(后沈更正是全国一亿,待核实),产业结构调整,政府关注的是钱(成本)和岗(就业);而在西部,一亿农民工进城,农民工转为市民,他们在乎的是岗(工作)和钱(工资)。

2.化——待遇和素质

待遇,社保水平和公益设施,关乎财税和土地;

素质,教育水平、技能和习惯。

肖才伟:人口老龄化问题与宜居环境建设

对待老年人在细节上还有很多欠缺,比如老年人过马路,但街道太宽,绿灯时间太短。

1.我国现在每年老年人增长600万到800万,老年人独自居住占比为49%,比全球水平高了百分之十,中国老龄化速度快。

2.变化:家庭结构(大家族到小家庭)、居住方式(70%的老年人住在无电梯的楼房)。

3.国家相关法規和政策:《老年法》《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己得到重視。

4.国际社会的应对:联合国等也又想关活动。

沈迟:

1.国家希望通过戶籍制度的改革来控制大城市规模,吸引大家到中小城市,但事实上只有改变产业分布才能影响人口的分布和转移。

2.生育率低,我国目前只有1.5,达到平衡要2.0;劳动人口总数在减少,不仅城市,农村老龄化也很明显。

3.经济上,劳动力成本上升(国家发展所依托的三低成本都开始升高,劳动力,土地,环境)。

4.海宁为例:七成农民工愿意留在城市,但只有二成愿意转户口,原因之一是对政策了解不清,原因之二是农村老人为了守住土地和乡情不愿意离开,但现有基础设施明显落后和不足。

5.更正:一亿人农民工落户目标是全国不是东部。

6.户籍改革政策:资金问题,做实事,调查清,才能实施;人口转移带来的农业问题,教育问题,空间变化等。

7.一个人市民化成本是13万(公共服务)。

杜志雄:关于城镇化进程中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五点思考

(观点很清晰独特)

1.晋江是个城镇化的好例子。

2.农民获得社会保障不需要以放弃土地为代价。土地管理法47条和物权法42条对土地权属规定很清晰,但没有合适的操作方法。应从公共服务中补偿。不应截留土地征收费用转为农民的社保費用。

3.农民可以带着土地权利(益)做市民。重视农村经济制度产业改革。直接收回农民土地而换取市民权利并不公平。

4.应该让农民拥有土地开发净收益剩余的索取权。新乡是城乡一体化的试验区。要改变“吃饭靠财政,发展靠卖地”的局面。探索合理方式,对农民的土地出让金补偿不再是一次性,同时可监督政府。

5.土地补偿标准以农业产值为计算依据不合理。

6.应高度重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土地综合整治规划滞后问题。规划不彻底,衔接不好。规划设计缺乏灵活性。

吕斌:

1.障碍难点:成本、制度、文化、教育、排斥性。

2.成本:社会保障+公共服务(8-10万)+住房保障(会随地域或时间变化)=综合(50-100万不等)

3.政府太依赖房地产收成本,配套政策应加强,并应分层次分阶段设置。

4.老龄化问题严峻,软件和硬件要并行,应围绕社区服务,在标准、建筑、空间等全面关注和改善。

叶裕民:

1.市民化应该是分类的。

2.谁更需要市民化?

相对于乡村,城市更需要。如何应对目前劳动力不足的局面。

通过成都的对外招商资金排在北上广之后位于第四位可以看出,新型城镇化是城市发展动力。

经济学逻辑可以看出,城市不能缺少农民工,他们创造的经济效益远远超过政府支付给他们的公服。

通过对转化成本计算(1.6亿中远途迁移人口,市民化公服成本人均按12万算,共19.2万亿,按10年城市化进程,每年1.92亿,占去年GDP的3.3%,占财政总收入的13%,而且GDP还在增长,城市化进程可能会更漫长)可知,财政是可行的,需要做的是疏理和补足缺位。

另外,国家决定对一城市是否进行财政转移之前要算账,看支出收入是否平衡,来保证全国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劳动力成本提高原因有二:一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二是劳动力供需关系的变化,而且二对于成本的影响要大于一,所以需要建立培训机制,使劳动力素质与劳动力成本同步提高,也就是让他创造财富的能力大于他的成本,多余的部分来提高他的生活品质,不是赶走农民工,而是培养他们,使城市更美好。

3.在哪里市民化?

劳动力转移政策与市民意愿相悖。

大城市城中村应成为劳动力转移空间,应摒弃现在拆迁城中村把村民赶到城市更外围的方式,不是驱赶,而是包容,利用现有改造空间给村民提供过渡空间。

可借鉴台湾的协商式。应擅于利用市場的力量推动城中村改造,不要一味提供大户型,很多农民工并承担不起,可建设小面积的健康住房(25—50平米有独立卫生间独立厨房的小户型)。

4.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会缓解城市老龄化。

家庭转移为前提,老龄化的同时会带来更多的劳动力,从金字塔结构的底端改善人口结构。

王德: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的就业变化

1.、市民化过程。从初级到高级。农民工就业、居住、家庭不同的状态对比分析。

2.就业:非正規到正規,市民化的提升。三个例子说明农民工的非正規就业变迁案例多(从搬砖工人到小老板),而正规部门变迁少(船厂技术工人,一直不变)。

周婕:老龄化

1.时间比金钱更不经花。老人是年龄增大的弱势群体,面对尊严和威严的丧失。面对未富先老,未房先老的情况,人口和设施的空间公平分布问题从未雨绸缪到迫在眉睫。

2.市民化。文明的增长与城市建设和新市民加入造成的变化不匹配。

3.武汉137万老人,每年增长6一7万。对武汉的所有133家养老设施进行摸底,状况并不乐观,政策多,但服务和空间都跟不上。

4.养老地产的开发并不合理,居家养老才是趋势。

5.老年人受教育程度的空间分布和层级关系,不公平。随着市民化,农民工的劳动力被剥夺,但父母还留在农村,造成他们父母的养老条件也被剥夺。城市规划沒有对人口空間分布分异情况进行响应。

邹军:提出几个问题大家讨论

1.市民化是政府意愿还是市民意愿?城市的公服优于农村是永恒方向?如何保障非市民的话语权?

2.老龄化问题应顶层优先还是规划优先?

肖:政策上基本健全,但并不能落地,地方政府更愿意做看得见的事,服务没人做。规划应加强对老龄问题的认识。

3.市民化在财政方面对东部的影响?

叶裕民:公服不能均等化,东西部、城乡间差距很大。全国共2.4亿流动人口,其中7600万远程流动人口,其中四分之一在北上广,对大中城市公服建设压力大。

基础教育、社保、住房的提供需要市场化竞争,要完善市场机制 。规划和法律是最重要的公服,解决弱势群体对公正的诉求,有利于社会问题的减少。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不是城市化。应重视社区治理。人口的社会流动和空间流动同等重要。


版权所有: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京ICP备05073892号-1
网站管理: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合作电话:86-10-82819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