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年会动态

“大数据与城乡治理”青年论坛专家观点集锦

2014-09-22 09:39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袁牧致开场词:

大数据论坛与会专家众多,听众场场爆满,足以说明大数据和智慧城市在新的城市规划领域有多么的热。昨天很荣幸地听到十位高峰论坛的专家对大数据和智慧城市的高屋建瓴的对话,今天继续聆听青年才俊在这个领域里的研究成果和他们对这个领域的认知。

  人类社会包括我们的城市有一个根本的推动因素是新技术的产生和应用。现在新兴的技术和大数据的产生,以及对于大数据的应用,逐步造就了我们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在这次会上特别邀请沈振江教授作为各位发言者的点评嘉宾。

  日本金泽大学环境设计学院教授沈振江:

今天很荣幸来主持大数据和城乡治理的论坛。昨日的论坛对数据的采集、数据的分析以及相应的应用进行了介绍。今天会介绍相当多的案例来反映整个大数据的应用,我觉得肯定是非常精彩。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信息中心的副主任王鹏作了题为《大数据支持的城乡规划新技术》的报告

  王鹏说到昨日吴校长、石秘书长亲临现场给大家一个很大的支持,也看到业界对这个趋势有一个相当一致的共识。

  王鹏指出大数据是传统(小)数据的积累和再认识加上新兴数据。也介绍了清华同衡建立的以数据为核心的城市规划工具体系,包括在数据获取阶段、数据分析阶段、数据生产阶段和数据增值阶段的各类工具和产品开发。

  特别提出了城市数据运营--城市数据实验室的概念,它是政府治理与商业应用的结合。北京西城-清华同衡城市数据实验室是这个概念落地的案例,是由北京西城区和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创建的城市数据研究应用开发平台。实验室整合了西城区的详细社会、经济、人口、空间等数据,在限定空间内向学术研究机构、学者、数据研发机构免费提供数据资源和计算设备进行各种科研活动和应用开发。现有的数据示范包括出租车大数据可视化分析;基于对出租车数据的研究做的一个公众产品-哪儿打车;北京旧城文化遗产的APP等。

  王鹏最后借用了论坛海报上的广告语bigger than bigger,希望大数据在以后的城乡治理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龙瀛博士作了题为《大模型-一种新的定量城市研究范式》的报告

  龙瀛博士提出了大模型的概念,大模型是一种由大规模数据驱动,多利用简单直接的建模方法,兼顾大尺度和精细化模拟单元的定量城市与区域研究工具,代表了一种新的研究范式。龙瀛认为大模型会是未来城市研究新的思路和方法。他指出大模型与传统模型(小模型)基本区别在于(1)传统模型在研究尺度和模拟单元中间的折衷(数据和计算能力限制);(2)大模型兼顾研究尺度和模拟单元(大空间、细粒度)。

  随后介绍了北京城市实验室BCL的一系列大模型实践,例如利用道路网和兴趣点POI生成全国297个城市的用地现状图; 2000-2010人口密度变化; 全国各街道PM2.5暴露评价; 全国城市增长边界评价等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

  最后龙瀛指出BCL不是规划信息化,也不是做规划新技术,而是做一个定量的城市研究,致力于把城市打造成科学的系统,一次科学地理解城市的尝试。同时他认为规划支持最核心最底层的是要靠教育,不是靠城市研究学者。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先进计算机应用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王静远作了题为《定量城市分析中的计算机技术》的报告

  王静远从计算机科学的角度分享了定量城市分析中的计算机技术。

  王静远表示计算机人确实应该参与到大数据与城乡治理,这是因为经过20年城市的信息化后,大量的传感器计算机放到城市里面,都和计算机密切相关。这些信息系统是设计城市和规划城市而使用的,是城市的传感器。这个过程实际上是计算机人干的。

  详细介绍了定量城市分析研究中的四个代表案例,包括北京公交一卡通,出租车GPS,手机基站定位,地铁客流记录。总结了计算机技术在城市科学中的主要应用方向:获取数据 → 传感器技术;管理数据 → Hadoop/数据库;分析数据 → 信号处理、数据挖掘;应用数据 → App、应用程序开发。

  最后,王静远表示需要跨领域协同推动城市发展。在智慧城市的大背景下,计算机人不断地说城市辅助、城市分析,而规划人都在提大数据、互联网,和计算。为什么这样?因为大数据非常激动人心,而城市规划又融合了各个学科的知识,需要共同的创新把城市研究推向新的阶段!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的周恺作了题为《网络公众参与理论和技术框架》的报告

  一直致力于推动网络公众参与的周恺博士说当大公众参与遇到互联网时,将有更多的人来参与,提出了互联网+公众参与=公众参与的“大数据”的理念,并指出了其优缺点。优点在于:1、公众参与在时间上更灵活,2、公众参与在空间上更自由。3、长期有效、有利于进行全过程参与。4、有利于弱势群体(不善于言词)的意见表达。5、参与的规模更大。缺点在于:1、技术门槛(SkillGap)。2、老年人问题。3、匿名性;4、参与度,有效性,5、不文明行为、个别支配群体。

  周恺博士提出要创造“群体智慧”,避免“群体疯狂”。网络公众参与行为对“规划知识领域的拓展”体现为两个方面:(1)对个体人士能力的肯定,地方性知识;(2)对集体行动价值的发现,交流的理性。

  最后周恺指出网络公众参与的技术开发不是问题!当前,影响网络公众参与系统应用推广的主要阻力往往是“制度上的”而不是“技术上的”。常见的困境:

  1、“自上而下”的信息公示还只是形式。

  2、“自下而上”的参与事件常常过于激烈。

  并指出结合规划问题的应用渠道才是难点!

  重庆地理信息中心工程师贾顿新作了题为《相见、相知、相恋——走向大数据时代的地理知识服务》的报告

  首先贾顿新概述了人们对地理认知的演进过程。地理信息人对地球的认知也是不断演进的;地理认知包括地理感知、地理再现和地理思维三个阶段。演进过程为地理发现时代,地理信息时代,再到地理知识时代。

  第二是相见-地理数据服务阶段。主要有借助现代测绘技术进行了全球范围内的地形图测绘;借助地理信息技术进行基础数据库建设;对世界进行精确描绘与定位。已有的实践如构建了系统化的数据资源体系,包括构建了覆盖市域→区县→镇乡→村综合信息现状数据库。第三是相知-地理信息服务阶段。构建了踏勘→现状→评估→管理各环节的服务规划系统,如外业调查与踏勘系统,现状数据库系统等。第四是相恋-地理知识服务阶段。重在规划地理环境,与自然相融合;通过思辨,将地理信息抽象上升为地理知识;通过地理信息的分析与研究,把握人地系统演变规律与内在机理。介绍了城镇体系与城镇能级,人口分析等研究案例。

  贾顿新认为在这个阶段首先最主要的是工作是对数据进行加工,形成一些规律性的可以指导城市规划和建设。理想状态就是建很多的模型,通过不同模型之间的组合可以服务于不同的设计,最终达到定量评估或者是城市规划定量中的一个目标。

  来自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的丘建栋作了题为《大数据——交通规划,管理与政策的新思路》的报告

  丘建栋指出交通大数据来源日益丰富。随着交通规划决策实践的深化与拓展,传统的交通模型体系和评估方法面临以下四个关键问题:如何拓展评估边界,如何深化评估技术,如何提升评估频率,如何多元视角评估。

  他提出了技术框架的搭建,应用并实现评估与模型技术,建设符合“数据-模型-应用”流程的城市交通综合评估体系,包括1 数据处理技术与算法,2 综合模型技术和3 开发应用技术。

  对未来的实践进行了展望。面向政府部门:为交通规划政策提供科学决策支持;面向技术人员:为规划、设计和研究提供分析支持;面向市民公众:为日常出行提供人性化的信息服务。随后具体介绍了做过的研究工作,包括大数据应用情景一:道路交通运行指数;大数据应用情景二:交通排放检测平台;情景三:为城市建模-动态车流仿真;情景四:地铁等客流可视化展示。数据及模型应用:支持重大交通规划管理决策等。

  丘建栋总结说传感器无处不在,数据将更易获得;可视化GIS技术的革新;将建立大数据大模型“人”的复杂模型;规划的新机遇:缩短周期;宏观整体评估;静默者被发现;规划方法变革:出行链研究,Activity Based Model等。

  上海数慧系统技术有限公司的罗亚作了题为《规划信息技术支持与应用》的报告

  2001年5月,上海数慧系统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数慧的定位是立足于城乡规划信息化领域,用专业能力服务于城乡规划行业,帮助行业提高工作与决策能力,促进社会永续与和谐发展。

  时代在变,对数据的使用要求在变。主要体现在1要求数据具有可读性,2数据有关联性,3有智能推送的功能。大数据概括三个核心内容:数据产品、数据业务、数据工程。

  罗亚总结说我们需要走向大规划: “大数据”服务于业务“大规划”,需要技术支撑“大平台”,而这个大平台是移动、社交、云计算、大数据的集合。

  中国的城市化和以美国为首的IT革命将成为影响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两件大事。在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规划信息化乃至智慧城市就是这两者深度结合的产业发展方向。新型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而人的生产、生活相关的数据,将成为最基础、最广大、也是最有价值的大数据。移动互联、社交网络、电子商务是人的生产、生活相关数据的金矿。

  由“工具”时代走向“信息”的时代,这个时代我们很有幸,我们作为信息化的工作者肯定要参与到当中去!

  北京晶众智慧交通科技有限公司的苗旭作了题为《手机大数据在城市规划行业中的应用》的报告

  苗旭首先介绍了什么是手机大数据,手机大数据在交通规划的一些应用情况,手机大数据在城市规划的应用的愿景。分析了手机信令数据的分析处理流程,指出手机信令数据的3个特点:移动性强,样本量大,数据源多。

  她指出手机大数据能解决传统城市交通规划常见的几点困惑。因为通过手机数据就可以非常清楚地获得每次出行,以及可以获取每个居民的出行量。

  随后介绍了手机信令数据在交通中的典型应用。包括1、人口岗位的分析, 2、出行特征的分析模块,3、通勤特征分析,4 吸引点分析 5 校核线分析 6 对外交通分析 7 轨道交通分析 8 流动人口分析。

  最后苗旭对手机数据在城市规划的应用进行了展望。大数据将掀起城市规划的变革:1.城市规划最为人诟病是定量依据不足,而手机信令数据可以有效分析社会、经济和人的出行特征,包括精确的人口、岗位分布、城镇联系强度等,使得城市规划更有依托;2.利用手机信令数据对城市规划实施效果进行评估,根据连续长时间的观察人的出行时空行为,可以有效追踪新城发展轨迹,基础设施对新城发展、城市走廊形成等影响,将有效改进规划研究癿可实施性。

  住建部城乡规划管理中心的张雁作了题为《基于3S技术的城乡用地分析》的报告

  住建部城乡规划管理中心张雁基于以往的工作的经验,对工作的成果进行了汇报。

  首先介绍了遥感技术的全方位应用。包括城市年度所有建设行为监测,如对建设用地定位、定量、定时分析;城市绿地建设量测算,这是对单类建设用地的整体性、全面性分析,最后是多城市的年度建设数据等成果进行真实性、时效性的分析。建立了城乡规划数据集成平台,与地方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对接

  张雁认为这是一种新的、定量研究城市发展轨迹的方法,基于以上研究扩展到多城市、城镇群、城镇体系、中外城市的对比等。

  以《2001-2013年邯郸市城市建设用地变化趋势分析》和《2000-2013年京津冀地区城乡用地演变分析》为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张雁总结说以上的研究是一种方式一种方法,她同时认为这些方法可以应用在城市的各个领域,希望对城市规划、城市编制、城市监督检查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从而更加提高我们规划的权威性和科学性。

版权所有: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京ICP备05073892号-1
网站管理: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合作电话:86-10-82819057